左心房逆重构,对射血分数恢复的心衰有利!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学者综述
左心房逆重构是指左心房结构、功能、电重构发生逆转,左心房形态、功能参数及心肌组织得以恢复,多表示疾病得到改善。
近期,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树龙等发表的一篇综述指出,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同时发生左心房、左心室逆重构的心衰患者较单纯发生左心室逆重构的心衰患者临床结局更好,这一发现对射血分数恢复的心衰(HFrecEF)患者的预后、治疗及危险分层等有重大意义。
HFrecEF是指基线左室射血分数(LVEF)<40% 、LVEF绝对改善≥10%且第二次测量LVEF>40%的心衰。
作者指出,目前已有相关证据表明,左心房逆重构对HFrecEF患者有益。
研究显示,与持续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相比,HFrecEF患者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房横径(LATD)、左心房上下径(LASID)、左心房体积(LAV)与体积指数(LAVI)减小更明显,但左心房球度指数(LASI)未减少;HFrecEF患者中左心房逆重构的比例高于持续性HFrEF患者。
另有研究发现,HFrecEF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LAD缩小幅度大于非HFrecEF患者,左心房逆重构比例也高于后者(64% vs. 39%)。进一步分析显示,出现左心房逆重构的HFrecEF患者死亡及再入院风险较低(4.7% vs.18.0%;HR=0.27), LVEF改善与左心房逆重构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展开剩余69%左心室和左心房逆重构的结合可能有助于改善心衰的危险分层。
有研究对HFrecEF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发现E/E’比值>12.1与心血管死亡及心衰再入院的复合结局显著相关(HR=5.45),E/E’可作为评估心衰预后的重要指标。
另有研究显示,LVEF<35%的急性心衰住院患者左心房扩张指数每增加1%,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13.8%。早期左心房容积的缩小(基线至2周),尤其是左心房最小容积,是LVEF改善的强有力的早期预测因子。
通过左心房逆重构亦可比较药物治疗效果。
一项研究显示,与接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治疗的心衰患者相比,接受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治疗的患者LAD、LASID、LATD、LAV、LAVI、LASI 和LVEF均有显著改善,左心房逆重构发生率更高、死亡率更低。
另外一项研究显示,心衰患者接受ARNI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显著增加 ,LAVI显著降低。左心房逆重构与左心室容积和左心房应变的改变成正比。
这些研究提示,ARNI可促进心衰患者的左心房逆重构。
心衰伴房颤患者在受到炎症、病毒等损伤后,左心房亦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重构。
而一项针对66例合并左心室功能障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的研究表明,接受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在窦性心律和左心室功能恢复后,可观察到心房电结构和结构变化的恢复。
另外一项前瞻性研究提示,房颤患者尽早进行干预治疗,控制左心房扩大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阻止甚至逆转左心房重构,改善长期预后。
作者在总结时指出,HFrecEF患者存在复杂性和异质性,目前尚无指南或共识明确HFrecEF的诊断和管理,且左心房逆重构与HFrecEF之间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尚需深入探索。
来源:郭俊含, 刘璐, 郭叶丹, 等. 左心房逆重构对射血分数恢复的心力衰竭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9(12): 1239-1244.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4.12.014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网( www.chinacirculation.org)“期刊目录”或小程序( 中国循环杂志+),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本刊所有文章!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发布于:北京市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首页